学校占地面积29.2亩,现有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公寓楼各一幢,现有学生2453人,住校学生360人,38个教学班,教职工104人,学历达标率达95%。学校现开设8个长线专业,3个短训专业,在北京、天津、深圳、上海、西安等地设有集教学、经营为一体的就业信息网点。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8500多人,举办短训班208期,共12000人次。先后被省政府定为“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多次被省、市、区政府评定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199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40所“骨干校”之一,其中,电子电器和计算机应用两专业入围全省四十个“骨干专业”之列。
学校相继被确定为“凉州区总工会职工培训基地”、“凉州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凉州区星火科技学校”和“武威市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被省扶贫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2013年,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在实施异地搬迁。新校选址在在高坝镇台庄村,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包括教学楼(两幢)、综合办公楼、实验实训楼(两幢)、学生宿舍楼(两幢)、食堂楼及热交换站、图书科技楼和体育场。项目建成后,可达到拥有学生8000多人、住校生约4000人,开设20个专业的办学规模,使学校成为武威乃至全省一流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可新增培训人员6000人次,年培训规模达12000人次,可在2—3年内把凉州区职业中专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
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质量立校,就业强校”的办学宗旨,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形成了四个方面的办学特色:
一是办学理念先进超前。学校紧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育为首位,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的办学行为。
二是专业设置特色鲜明。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发展技术含量高、就业门路广的实用型专业,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待遇高”的良性发展。
三是培养模式灵活多样。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合作办学等新型培养模式。涉农专业实行“田间即课堂、温棚即教室”的培养模式;养殖专业形成了集繁育、改良、防疫、养殖、辐射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机械加工专业推行“工厂即课堂、师傅即老师”的校企合作模式;汽修专业形成了“前场后校、校中场、场中校”的培养模式。
四是创新思维整合资源。按照“优化组合,资源共享,做大做强,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采取集团化办学的运作模式,将区域内公民办职教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我区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时根据生源特点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和彰显特色、优势的办学之路;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就业培训,积极探索升学和就业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和提高育人质量为一体,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新方法,推行快乐德育,使学生先学会做人;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增设美育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确立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依据产业设置专业,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积极兴办涉农专业,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动力,加大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加工制造类等人才培养力度,极大地提高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
学校坚持“学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学,学校为适应学生择业而教”的原则,按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多年来,为省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武威乃至周边地区办好职业教育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健康、科学发展。根据学校实际,邀请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组成专家团,先后制定了《凉州区职业中专中长期发展规划》、《凉州区职业中专“十二五”发展规划》、《凉州区职业中专“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等。确定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德育为首位,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及基础能力建设目标;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坚持以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学前教育类专业为主,兼顾文化艺术类、农林牧渔类专业发展,立足武威,面向全省,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初级技能人才;提出了发展内涵,规范管理,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实现学校人文化、特色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了实施这一规划,学校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步骤,并将师生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招生和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园安全、后勤服务等工作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处室进行落实。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年招生1500名以上,现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265人,建筑面积达到73843平方米,近三年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3700多名,短期培训120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根据《凉州区职业中专“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革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和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十二五”末,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2万多平方米,在校生达到8000人左右,非学历短期培训达到12000人次/年。
学校自开办以来,始终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甘肃省职业教育建设规划》精神,面向社会依法办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狠抓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各项措施到位,责任明确,监督机制健全,依法治校成绩突出。首先,学校设有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并聘任当地公安机关负责人为法制副校长,明确分工,强化领导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其次,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充分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从而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办学意识,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依法治校工作中来,学法、用法,相互监督,规范办学行为。第三,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重大问题经教代会通过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职务聘任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依法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第四,坚持校务公开,凡涉及学校的重大事项,如基建招标、职称评定、教育收费、大宗采购、较大支出等,通过校务公开栏及时向职工公布,做到公开、透明。
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规范办学,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学校已成为武威市职业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学校建立了严格规范的纪律约束机制和各项管理机制,不断规范办学行为,确保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制定了《党务校务公开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办法》、《违纪学生处理暂行规定》、《财务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制度》等,依靠制度,强化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学校成立理财和监督小组,对预算经费支出由小组所有成员签字方可生效。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工作的各项法规,科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学费,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在国家资助金管理方面,按照国家资助政策,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学校成立了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评定条件、评定程序和发放办法,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国家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给学生办理了银行卡,设立了个人帐户,每次国家助学金拨付到位后,立即制表造册,审核无误后,由受资助学生亲自签名,再通过银行直接打入学生帐户,同时学校对国家资助金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纪律要求,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确保党和政府这一惠民政策真正惠民;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与我校联合办学的企业都是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业工作,在顶岗实习就业期间,学生工资所得收入全部归学生所有,学校不扣留任何费用。近年来,教育、财政、审计、扶贫等部门多次来校检查工作,没有发现违反财经纪律、学生助学金管理发放制度和校企合作办学制度的人和事,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