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类型:本科, 学校面积:1400亩
注册资本:, 成立时间:1994年
学校邮编:710123, 学校电话:029-85628035
传真:, 学校网址:http://www.xijing.com.cn/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京路1号
西京学院地处古城西安,始建于1994年,2005年获批为普通本科高校,2009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作为全国第一所民办高校通过教育部本科合格评估,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五所民办高校之一,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4月,西京学院获批陕西省“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单位”。学校始终坚持“诚、健、博、能”的校训,以创办“有使命,有远见,有智慧”的大学为己任,培育英才,传承文明,努力建设高水平西京大学。
学校占地近1749亩,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立足为区域经济服务,结合本校优势,学校确立了以“三大专业群”建设为主的专业发展规划,即以智能制造为牵引的工科专业群,以审计学、会计学为引领的经济管理专业群,以视觉传达设计为轴心的现代艺术设计。现设有15个院系、7个书院;5个专业硕士点,37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
学校坚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线工程师或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突出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1个、培育专业5个,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全国优秀社科普及基地”等。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重要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000余项。
《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西京学院科研竞争力2018年跃至全国第一。学校获批“教育部东南亚研究中心”“西京学院何积丰院士工作室”“陕西省混凝土结构结构与耐久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可控中子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西京学院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西京学院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国防科技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近三年,获批国家、省部级等纵向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经费超过2亿。
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学生服务与发展”这一主线,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为主、服务为基”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行住宿书院制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书院和专业学院的作用,通过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人际交往和信息化建设三大载体,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拓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了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始终坚持创业“全面覆盖、点上突破”和就业“三全一化”的工作思路,构建“一融入二协同三促进”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全面覆盖、全程指导、全员参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得到社会认可。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时,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院指导服务奖”“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共青团陕西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海外办学基地——新加坡汉桥学院,在德国建立了艺术类实践基地,在学校成立了DCKD德国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驻中国陕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韩国培材大学设立韩国语教育中心,建立学分互认关系,学生可以赴韩参加升本学习;与法国Yncrea工程大学联盟合作成立“中法工程师学院”;与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3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及合作关系。
今天的西京学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西京人将秉承“无私奉献、报国为民、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万钧精神,落实战略提升、体制创新、内涵建设、资源整合、国际合作、塑造特色六大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校建有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数控工程训练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和工程坊(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大型实训中心,其中数控工程训练中心是陕西省高等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是陕西省高职高专重点实验室。书林、书苑两个图书馆藏书共225万册,有各类教学仪器设备1.4亿元。学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站,为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提供服务。学校现有教职工1765人,其中博士、硕士783余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学校坚持“专家治校,教授治教”的原则,由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政府高校咨询委员、陕西省教学名师担任各学科带头人。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结合;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第一、第二课堂结合;以德育为首,德与才结合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组建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服务与发展中心和课程建设中心。在教学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提出“科学+艺术”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方案,紧紧围绕“艺术熏陶”和“艺术实践”两条主线,积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以“产学合作教学”为主要途径,“校企结合”为主要载体,推行“学以至真、工以致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支撑上,贯穿到教学实施的全程塑造中,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考”的方针,严格执行“学生行为十不准规范”要求,创办各种学报学刊及校园广播电视台,有近百个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及学术活动,学习氛围浓郁。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2012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 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和《2013年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均显示,学校科研竞争力荣获陕西民办高校第1名,全国第5名。截止2013年底,学校共获得纵向科研项目100项,签订横向合同30多个,合同经费达2500万元;申请专利近60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 ,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6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0 余篇,三大检索论文150多篇,权威期刊论文20多篇。 2009年任芳博士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的论文“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获得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艺术学院1项国画作品《柳青》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及文化厅前期经费4 万元资助。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与韩国培材大学设立韩国语教育中心,建立学分互认关系,学生可以赴韩参加升本学习。并与新加坡、法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及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和新加坡科技电子公司、加拿大汤姆逊大学、美国特洛伊大学、韩国培材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现有来自美、澳、加等10多名外教在校任教。海外专家、学者经常来校讲学、交流,先后有100多批海外著名高校、企业及社会团体、个人来校考察访问。
学校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方位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服务水平。在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建有就业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企联合,以实习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据政府部门统计显示,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以上。
学校近20年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先后被教育部、人保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文明校园”;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陕西省信用体系标兵单位”称号。学校党委被陕西省教育工委评为“陕西省高等学院先进党委”,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由于成绩突出,学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原教育部长周济,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等领导同志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其办学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多家中央、地方媒体报道。新时期,学校正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探索办学特色,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以工学为主的高水平民办大学而努力奋斗。
联系电话:400-867-8685
主办单位: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邮编:710065
Copright©2023-2024 天禾一对一教育资助项目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