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帮公益-天禾一对一教育资助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新闻   >  公益资讯   > 故城县乡梓助学团帮34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故城县乡梓助学团帮34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作者:天禾一对一教育资助项目   发布时间:2019-03-04

   

  “抱起团来做好事”,用爱心和行动回报家乡——

  衡水市故城县乡梓助学团帮34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本报记者 彭宝辉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情结,它藏之于心,难以言表。在首都北京,就有这样一群“故城籍”人士,他们把对故乡的思念化作实实在在的助学行动,“抱起团来做好事”,4年来已帮助家乡34名贫困高中生圆了大学梦。

  作为“故城乡梓助学团”发起人,今年春节,崔永生最高兴的是收到了许多受助学生发来的拜年微信。看着那些质朴、感恩的话语,他竟动情得泪光闪烁。他把每一条微信都细心收藏,作为新一年继续助学的精神动力。

  崔永生是故城县郑口中学1987届毕业生,老家虽在景县,却因为这段难忘的求学经历把故城当作了第二故乡。高中毕业后,他去北京打拼,经过艰苦努力,创办了北京市景丰源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夏天,他回故城探望老师和同学,听说母校有位小师妹高考成绩很好,却因家庭贫困交不上学费,他和同学周德松当即决定,去这位学生家里看看。

  “太苦了!一家五口只有一张摇摇晃晃的破床,被子黑亮黑亮的,屋里的黄土地面坑坑洼洼,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崔永生回忆,女生的母亲有智力障碍,三个孩子里面只有她智力正常,父亲靠土里刨食养活全家。触景生情,他想起上世纪80年代自己求学时的窘迫和困顿,深知处于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只有通过读书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回到家后,他越想越心痛,一个内心的声音无比响亮而坚定:是该回报桑梓、报答母校的时候了!

  回京后,崔永生立刻召集刘炳毅、吴迪、任金春、张春宝、吕春雪、林春峰、刘慧明等在京的故城校友商讨助学事宜。令他惊喜与感动的是,每个人都举起双手表示赞同。师兄刘炳毅当即掏出1000元说:“我第一个捐款,坚决支持回报家乡的助学活动。把这钱转交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吧!”大家一起忆苦思甜,异口同声地表示:咱都是当年从苦里熬过来的,也都是热爱故乡的人,帮助贫困学生就是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

  就这样,在乡情与爱心的浓浓包围中,“故城乡梓助学团”正式成立。经过近4年的发展,助学章程不断完善,队伍也不断壮大,助学团人数已由最初的49人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故城农村在京工作的工薪阶层。助学团成员刘慧明除了捐资助学,还牺牲了许多业余时间,义务承担起了资金收集、统计与发放等繁琐工作。据其介绍,截至目前,助学团累积筹集资金266500.8元,参与总人数达462人次,资助了故城县34名贫困高中生顺利进入大学校园。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这个民间自发成立的公益组织,也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助学办法:助学活动严格按章程办事,遇到特殊情况,集体讨论征求意见;助学团成员多方搜集需要资助的学生信息,由暑期回乡探亲的成员负责走访核实;被资助者要承诺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积极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各类奖学金,每学期主动向助学团报告学习成绩,不得挂科……助学团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公示相关信息,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

  “这些年来,除了去年有几个被资助的学生来我的企业打工,和其他被资助的学生从没见过面。考虑到学生们的自尊心,我们都是通过电话或者微信沟通”,崔永生介绍,“对于被资助的学生来说,每年5000元到10000元的资助款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在助学过程中,扶‘智’更扶‘志’,希望学生们自信、自强,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殷殷故乡情,浓浓大爱心。春节刚过,崔永生一面忙开工,一面又开始继续为助学团奔走。他希望,和每一位助学者共同努力,让“故城乡梓助学团”永葆纯真的初心,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开启人生新航程。

  来源:衡水新闻网-衡水日报

本文地址: https://ceezz.cc/article/54787.html
联系电话:400-867-8685
主办单位:西安市天禾助学慈善基金会 陕ICP备2022010146号-3
邮编:710065
Copright©2023-2024 天禾一对一教育资助项目 All Right Reserved